出国留学回来为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(中国)?
钱学森:193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,1955年回国.钱三强:1937年在巴黎大学留学,1948年回国.钱伟长:1940年在多伦多大学留学,1946年回国.何泽慧:1936年在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留学,1948年回国.卢嘉锡:1937年在伦敦大学留学,1945年回国.朱光亚:1946年在密执安大学留学,1950年回国.邓稼先:1948年在普渡大学留学,1950年回国.杨石先:1929年在耶鲁大学留学,1931年回国. 王淦昌:1930年在柏林大学留学,1934年回国.
去国外读研国内有奖励吗?
不会有奖励的。
无论是去国外读研还是去国内读研,都是个人的选择,作为国家来说是不可能给予相应奖励的,因为读研是个人学历层次的提升,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,所以国内不会给予任何的奖励,当然除了一些特殊的人才,如果能够在读研或者读博之后回归祖国,并且为国家作出贡献,这样才可能会有奖励。
留学生对中国有什么贡献?
最近垃圾留学生又开始惹事了,福建出现了垃圾留学生推搡交警的问题,居然没有严肃处理。
问题一:为什么这些垃圾留学生这么差劲,某些高校还大批引进?
因为为了排名。
世界上大学各式各样,最典型的就是QS,
这类排名有个什么问题呢?我们看一下,以排名16名的清华大学为例,清华大学分为这么几个指标:
上面分别是:
学术声誉:***.4
雇主声誉:99.1
师生比:92.4
文献引用数:80.4
国际教职工比例:68
国际学生比例:30.1
什么学术声誉,雇主声誉之类的我们还能理解,一个大学最重要的两件事,一个是学术,一个是学有所成,帮学生能够找到工作,但是下面的“国际学生”之类的,这是什么鬼?
我们看一下QS排名的说明:
QS的观点:
我们倾向于认为拥有更高比例的国际学生是一件好事,事实上,这是QS世界大学排名用于评估大学“国际化”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。
在许多情况下,更高比例的国际学生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更令人兴奋的多元文化体验,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,但是正如一些专家和学者所指出,情况并非总是如此。
按照QS的说法,每一项都有不同的权重,其中学术声誉权重40%,雇主声誉10%,师生比20%,文献引用20%,国际教职工比例5%,国际学生比例5%。
也就是说,如果一所大学国际学生比例越高,国际教师越多,则该大学的排名就越高。
那么如何迅速提高大学排名呢?答案就很简单了:搞一大堆外国教师来授课,搞一堆外国学生来上学。
但是如果一个大学本身并不出名,如何搞那么多国际留学生呢?
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垃圾留学生如此多的缘故。
其实刷大学排名有很多恶果,比如说
这是苏黎世大学,排名76名,排在它前面的是
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,74
台湾大学,69
马来亚大学,70
……
那么苏黎世大学真的这么不堪?
苏黎世大学是瑞士的大学,它曾经出过这些人:
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家伦琴,就是X射线的伦琴,X光机就是按照他的理论发明的。
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,不介绍了
薛定谔,不介绍了
……
从苏黎世大学走出去的诺贝尔奖有12位。
而这个大学居然能被“马来亚大学”之类的骑在头上。
马来亚大学是在马来西亚。
所谓的国际留学生,他唯一的贡献,就是为中国的大学刷国际排名。
我希望中国的大学不要太注重哪些所谓的排名,这种类似的排名本身就是外国人搞出来的把戏,根本不值得重视,而且严重偏向英国的大学。
就拿“国际教职工”“国际学生”这两项来说好了,英国作为殖民帝国,到现在依然有英联邦盟主的身份,英国的大学留学生当然多,澳大利亚也是如此,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居然能排进29名,简直让人大掉眼镜,而德国的大学居然没有一所能进入前50名。
澳大利亚居然有五所大学排在最好的德国大学“慕尼黑工业大学”之前,这可能吗?这真的显示出大学实力吗?
我劝中国的大学不要太看重这类的排名,大学是教育育人的地方,多重视学术,多重视科研,多关心学生们的成长,这类的大学排名,不看也罢。
为什么近来中国疯狂引进留学生,甚至不惜超低门槛,超高补贴,豪华公寓?大家看QS世界大学排名方***(Methodology):
(1)学术声誉(40%);(2)雇主声誉(10%);(3)每个教师的论文引用数量(20%);(4)教师/学生比例( 20%);(5)国际教师比率( 5%);(6)国际学生比率(5%)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出国留学对国家贡献大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出国留学对国家贡献大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