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夹子学名?
螫儿毛,
一种绿色毛毛虫,俗名洋拉子,八夹子,
学名叫桑褐刺蛾
英文学名 Setora postornata (Hampson)
鳞翅目,刺蛾科。别名褐刺蛾。
分布山东、河北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。主要危害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,留下上表皮,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,大龄幼虫食叶成平直的缺刻。
八夹子的学名是桑褐剌蛾。桑褐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,别名活辣子、七辣子、八角儿丁、八家子。成虫体长15-18mm,翅展31-39mm,全体土褐色或浅绿色。前翅前缘近2/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,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,两线内侧衬影状带,外横线较垂直,外衬铜斑不清晰,仅在臀角呈梯形。雌蛾体色、斑纹较雄蛾浅。
为什么七星瓢虫是益虫?
一,七星瓢虫:七星瓢虫是益虫,成虫可捕食麦蚜、棉蚜、槐蚜、桃蚜、介壳虫、壁虱等害虫,可大大减轻树木、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,被人们称为“活农药”,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。
二:异色瓢虫:异色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除捕食棉蚜外,还可捕食棉铃虫的卵和低龄幼虫,成虫日最大平均捕食棉铃虫卵70粒左右,幼虫未见捕食棉铃虫卵,对棉铃虫初孵幼虫,成虫为70头、四龄幼虫为69头。
三:六条瓢虫:六条瓢虫别称六斑月瓢虫,幼虫体色黑色,体背中央有白色纵斑,取食多种蚜虫,成虫斑型变异多达20种以上,但前胸背板的斑纹较稳定,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区,常见於有蚜虫的植物上活动,全年可见。
四:龟纹瓢虫:龟纹瓢虫是益虫,会捕食蚜虫、叶蝉、飞虱等,在棉田7、8月以捕食伏蚜、棉铃虫和其他害虫的卵及低龄幼若虫。同时,7~9月也是果园内的重要天敌,在苹果园取食蚜虫、叶蝉、飞虱等害虫。
五:大突肩瓢虫:大突肩瓢虫成虫体长0.8~17毫米,周缘卵圆形或长卵形,背面半球形,腹面扁,数量稀少,捕食介壳虫,而且成虫、幼虫均捕食甘蔗绵蚜,分布于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六:澳洲瓢虫:澳洲瓢虫是农业益虫,原产于澳大利亚,喜荫蔽环境,有假死习性,初孵时常集中取食吹绵蚧雌成虫,以后逐渐分散。目前,已有50多个国家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,中国从1955年引种开展研究利用,有效地控制了吹绵蚧的发生,已知分布于南方各柑橘产区。
最常见瓢虫种类是二星瓢虫、六星瓢虫、七星瓢虫、十二星瓢虫、十三星瓢虫、赤星瓢虫、大红瓢虫等,这些都属于益虫。
只有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属于害虫。
因为七星瓢虫吃蚜虫,所以七星瓢虫是益虫。
七星瓢虫的名称由其鞘翅上的7个黑色斑点而来,但是其身上的斑点数量是各不相同的。
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,身体像半个圆球,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。触角很短,不太明显,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,口器有咀嚼食物的能力,由于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,因此叫做七星瓢虫。
因为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,成虫可捕食麦蚜、棉蚜、槐蚜、桃蚜、介壳虫、壁虱等害虫,可大大减轻树木、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,被人们称为“活农药”。
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,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,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。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“化学武器”,当遇到敌害侵袭时,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,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、逃走。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,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,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,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,装死躺下,瞒过敌人而求生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建专业低龄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福建专业低龄留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